印刷专业被砍掉到新工科上位,传统图文广告店该变了

时间:2018-05-17 18:16:47编辑:梓沐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资讯】前不久印刷圈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悉,未来两年内,该校将停招11个本科专业,其实这已经并非是学校的首次大规模叫停专业,据学校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学校已先后有6个专业被撤销或停招,而“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赫然在列。如此这般,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一段时间在高校爆红的“新工科”,或许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新工科”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随着它迅速火起来的速度,有人说它或将影响甚至改变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


前不久印刷圈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悉,未来两年内,该校将停招11个本科专业,其实这已经并非是学校的首次大规模叫停专业,据学校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学校已先后有6个专业被撤销或停招,而“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赫然在列。如此这般,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一段时间在高校爆红的“新工科”,或许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新工科”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随着它迅速火起来的速度,有人说它或将影响甚至改变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 “新工科”凭啥这么火? 2017年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新工科”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它的基本范畴是指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有人形容“新工科”是“横空出世”,才能如此迅速火起来,其实相关的工作早已进行多年。在我国技术人才高度匮乏之际,在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挑战之际,它也因此应运而生。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正因为如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为此,各大高校也将这一概念融入自己学校的学科建设当中来,努力朝着这一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改革,印刷院校亦是如此。 当“新工科”遇上印刷包装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均位列其中。 以“人工智能”为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急需高质量人才的保驾护航。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工智能”加入到学校专业设置当中,或是将相关专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来培养学生,印刷类院校也是如此。 在之前的行业活动中,印刷类院校专门针对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发表过看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指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还是要结合上海的发展现状,继续坚持校企合作。未来,要将校企合作放在融合的平台上,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重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表达方式放在平台上,把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成果融入这个平台,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强强调,印刷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三点:第一,用新的技术创造需求。比如,从数字,到大数据,到云,再到智能化,就是创造需求的过程。第二,要创造一些差异化。比如,武汉大学作为985工程高校,走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省级重点院校,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第三,是创造价值,企业和学校可联合为行业创造价值。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任万晓霞表示,武汉大学印刷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想要通过给专业改名字来改善这一问题也并非易事。但是自从新工科改革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武汉大学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研究印刷工程专业如何进行新工科的改革,目的是找到行业的需求,找到技术发展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需要站在国家层面上,同时我们也寻找到资源对专业做出改革,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更适应企业和用户的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培养专业印刷包装类人才的摇篮,在这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问题上也探索了多年,并设立了相关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众多新兴领域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并成立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创新融合。以此来推进印刷包装专业教育改革进程,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媒体融合、人工智能,正迎面向我们走来,他们将影响我们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和经济环境,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印刷包装相关院校一定要积极调整,加快融合,顺应新环境下印刷包装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凭啥这么火?


2017年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新工科”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它的基本范畴是指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有人形容“新工科”是“横空出世”,才能如此迅速火起来,其实相关的工作早已进行多年。在我国技术人才高度匮乏之际,在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挑战之际,它也因此应运而生。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正因为如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为此,各大高校也将这一概念融入自己学校的学科建设当中来,努力朝着这一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改革,印刷院校亦是如此。


当“新工科”遇上印刷包装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均位列其中。


以“人工智能”为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急需高质量人才的保驾护航。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工智能”加入到学校专业设置当中,或是将相关专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来培养学生,印刷类院校也是如此。


在之前的行业活动中,印刷类院校专门针对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发表过看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指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还是要结合上海的发展现状,继续坚持校企合作。未来,要将校企合作放在融合的平台上,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重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表达方式放在平台上,把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成果融入这个平台,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强强调,印刷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三点:第一,用新的技术创造需求。比如,从数字,到大数据,到云,再到智能化,就是创造需求的过程。第二,要创造一些差异化。比如,武汉大学作为985工程高校,走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省级重点院校,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第三,是创造价值,企业和学校可联合为行业创造价值。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任万晓霞表示,武汉大学印刷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想要通过给专业改名字来改善这一问题也并非易事。但是自从新工科改革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武汉大学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研究印刷工程专业如何进行新工科的改革,目的是找到行业的需求,找到技术发展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需要站在国家层面上,同时我们也寻找到资源对专业做出改革,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更适应企业和用户的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培养专业印刷包装类人才的摇篮,在这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问题上也探索了多年,并设立了相关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众多新兴领域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并成立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创新融合。以此来推进印刷包装专业教育改革进程,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媒体融合、人工智能,正迎面向我们走来,他们将影响我们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和经济环境,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印刷包装相关院校一定要积极调整,加快融合,顺应新环境下印刷包装教育的发展趋势。


印刷专业+互联网=新工科,传统图文广告店也需要+互联网,让自己不被社会说淘汰,到印联商学院,指导你找到未来的趋势。


前不久印刷圈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悉,未来两年内,该校将停招11个本科专业,其实这已经并非是学校的首次大规模叫停专业,据学校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学校已先后有6个专业被撤销或停招,而“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赫然在列。如此这般,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一段时间在高校爆红的“新工科”,或许会对回答这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新工科”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随着它迅速火起来的速度,有人说它或将影响甚至改变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 “新工科”凭啥这么火? 2017年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新工科”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它的基本范畴是指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有人形容“新工科”是“横空出世”,才能如此迅速火起来,其实相关的工作早已进行多年。在我国技术人才高度匮乏之际,在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挑战之际,它也因此应运而生。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正因为如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知》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为此,各大高校也将这一概念融入自己学校的学科建设当中来,努力朝着这一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改革,印刷院校亦是如此。 当“新工科”遇上印刷包装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19个项目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均位列其中。 以“人工智能”为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急需高质量人才的保驾护航。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工智能”加入到学校专业设置当中,或是将相关专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来培养学生,印刷类院校也是如此。 在之前的行业活动中,印刷类院校专门针对该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发表过看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指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还是要结合上海的发展现状,继续坚持校企合作。未来,要将校企合作放在融合的平台上,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重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表达方式放在平台上,把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成果融入这个平台,这就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强强调,印刷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三点:第一,用新的技术创造需求。比如,从数字,到大数据,到云,再到智能化,就是创造需求的过程。第二,要创造一些差异化。比如,武汉大学作为985工程高校,走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省级重点院校,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第三,是创造价值,企业和学校可联合为行业创造价值。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主任万晓霞表示,武汉大学印刷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想要通过给专业改名字来改善这一问题也并非易事。但是自从新工科改革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武汉大学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研究印刷工程专业如何进行新工科的改革,目的是找到行业的需求,找到技术发展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需要站在国家层面上,同时我们也寻找到资源对专业做出改革,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更适应企业和用户的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培养专业印刷包装类人才的摇篮,在这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问题上也探索了多年,并设立了相关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众多新兴领域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并成立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创新融合。以此来推进印刷包装专业教育改革进程,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媒体融合、人工智能,正迎面向我们走来,他们将影响我们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和经济环境,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印刷包装相关院校一定要积极调整,加快融合,顺应新环境下印刷包装教育的发展趋势。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