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千年造纸工艺的尴尬局面:后继无人

时间:2017-03-30 10:10:09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资讯】《后汉书·蔡伦传》中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现代造纸已经和古法造纸截然不同,然而,两千年后的今天,“古法造纸的传承和发展形势非常严峻,首先因为手工纸用途的减少,另外毛头纸的利润很薄。现在年轻人挣钱的门路广,没人愿意学造纸术,随着我们这些手艺人慢慢变老,这个营生渐渐就没人做了。传承了千年的造纸工艺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鲁清田感慨地说,繁杂的工艺和原始的技术,限制了毛头纸的精细化加工和大批量生产,难以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鲁庄造纸历史悠久,相传其古法造纸术源于蔡伦。《汉书》记载,东汉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技术,为了取水,蔡伦还在鲁庄村挖了一口井,直到现在,村里仍保留着这口“蔡伦井”。鲁庄的造纸术就是蔡伦那时候留传下来的。后人称其纸为“蔡侯纸”“谷纸”。
 
  “我们对古法造纸的原料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由从前的桑、谷皮改为用麻、破绳头和废纸边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揉攘、切碎、舂捣、抄纸、榨干、焙纸等10多道手工程序,造出白净、柔韧、光滑的纸张,透明度好,韧性强。在阳谷县石佛镇鲁庄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法造纸的民间工艺,并已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造纸技艺传承人鲁清田从11岁就开始造纸,50多年的造纸生涯,将他锤炼成古法造纸的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古法造纸的工序及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有彰显国粹、启示后人的作用,已成为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为群众所创造,为群众所享用,也必然要依赖群众来传承和延续。传承非遗必须认识到它的民间性与生活性,才能避免“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尴尬局面。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