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高成本凸显民用尴尬

时间:2015-06-10 18:09:24来源:互联网

  【印联传媒网讯】2014年,几乎所有在国内销售的外国3D打印企业均实现整体盈利,且平均增幅在60%以上,国内3D打印企业的平均增幅也保持在40%以上。

 

  5月份,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值得注意的是,该纲要至少有6处明确涉及3D打印技术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受瞩目的技术之一,3D打印无疑将对未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被视为“无所不能”的3D打印技术却存在着诸多“不能”问题,如个性化定制与高成本的民用尴尬,短期无法实现从外观到功能领域的根本性转变,尚未形成完善的3D打印生态链等。

  6年前放弃赴港攻读博士的金涛,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一时兴起同几位朋友组建的3D打印公司,这么顺利就进入了上升快车道:去年公司产值已经超过2500万,而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的市场形势,产值将实现翻倍增长。“尽管如此,3D打印仍是小众产品,更广泛的大众市场开拓在短时间内仍很难实现。”金涛理性分析道。

  正如金涛所言,被称之为“无所不能”的3D打印技术仍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成长”烦恼。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难以逾越的高成本屏障导致其难以在大众消费市场拳脚大展;限于技术层面与产业链构建等因素,仍无法实现从外观到功能领域的根本性转变;还未形成完善的3D打印生态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停留在产业链中游,上游和下游基本处于初始状态。目前3D打印技术在“生”万物、惠众生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好莱坞电影出现公司设备标识”

  6月3日至6日,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世界3D打印博览会在成都举行,金涛携公司多种3D打印产品参展,展会中金涛始终忙个不停,耐心地解答客户和参观者的问题。

  2009年,还是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金涛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东拼西凑了3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现在的杭州铭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国内在3D打印的市场还是空白,也只是抱着创业的想法试一试。”金涛告诉记者,起步时公司只能承接一些游戏角色模型或礼品的订单,而2011年小型3D打印机的出现成为行业发展的转折点,公司开始走向盈利。

  “上个月,美国一部好莱坞电影中还无意中出现了我们公司3D打印机设备的标识,这令公司上下十分振奋。”据金涛介绍,公司目前正围绕3D打印进行下游领域的拓展,“我们走过了市场启蒙阶段,未来3D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利好。”

  铭展科技的成长轨迹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内3D打印行业的发展走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3D打印技术历经30余年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体系,全球3D打印技术长久以来保持着“美国主导、欧洲协同、日本追随、中国后发”的基本格局。而随着中国工业4.0脚步的加快,3D打印开始提升为国家战略布局产业发展,政策上的持续加码激活了3D打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乐观估计,到2020年,全球3D打印产值有望实现300亿美元,而国内有望突破60亿美元。”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透露,2014年几乎所有在国内销售的外国3D打印企业都实现整体盈利,平均增幅在60%以上,国内3D打印企业的平均增幅也保持在40%以上,“3D打印的春天已经到来”。

  “作为一项前瞻性的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智能化之路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将在复杂的、个性化的加工制造领域扮演主要角色。”罗军说。

  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链现状

  一般而言,3D打印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其中上游包括数控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激光技术等;中游包括3D打印设备、打印材料生产;下游则主要有三维模型设计服务、打印服务和打印产品应用等。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3D打印行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中游,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较稀少。

  武汉落地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2013年开始进入3D打印行业,依托于过往积累的设计师资源,集中发展3D打印云平台和提供3D打印创意设计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公司所展示的一面具有感知人体动态、可互动的墙体设计,吸引了诸多客户围观。

  金涛的杭州铭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早在两年前便开始围绕3D打印进行下游领域拓展。展会上,他们所推出的3D打印创新学园项目人气极高,“3D打印在服务市场上还停留在小作坊式阶段,鲜有品牌化、差异化的服务类产品,而培养3D打印的大众消费,认知的普及是必经阶段,培训类项目承担着这一使命。” 金涛认为。

  “3D打印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3D打印技术体系和生态链建设是市场掘金的基础。”有业内人士表示,看似能“生”万物的3D打印技术并非“无所不能”,即便在工业4.0环境下,它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制作工艺,但在国内3D打印技术从模型制作向零部件直接制造的过渡阶段,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高成本凸显民用尴尬

  毋庸置疑,3D打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应用,从快速成型走向产品直接制造,从单一色彩走向多色彩混合使用……3D打印不断带给外界颠覆性惊喜的同时也爆发出巨大的活力。但现实情况是,占比70%的3D打印应用集中在航天航空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个性定制优越性的3D打印技术难以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成本太高,民用则很难接受。”专注于计量科学与医疗器械领域的英国雷尼绍公司,于2011年开始涉足服务于工业制造的3D打印技术,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杨先生指着展示区的一个自行车三脚架对记者说,“这样一小块配件成本就需要2万元,尽管锻造速度加快近10倍,但材料费用几乎是常规加工的20倍左右。”

  类似的一个案例来自于海尔空调的现实尝试。据海尔集团计算机事业部部长马国军介绍,在不改变核心部件前提下,海尔尝试运用3D打印技术创新空调的可变模块,使其区别于传统外观,形成个性化特点极强的新空调,“假设普通空调价格为4000元,3D打印的成本可能就是4万元,打印材料太贵。”

  “行业设备、耗材都在快速发展,模型建设却成为了缺失的一环。”广东智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健告诉记者,3D扫描仪快捷方便,但激光无法到达之处,只能通过电脑软件制图,制图时间及人工成本较高,“如果可以攻破这一技术难题,收获的大众市场将是巨大的。”

  从外观到功能领域前路尚远

  被业内称之为“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是制造原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虽然已经实现了功能性产品的打印,但要在广泛领域实现其从外观到功能性的根本性跨越还前路尚远。

 

责任编辑:魏盼盼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