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卷土重来 纸媒复兴有望

时间:2014-04-02 10:38:57来源:科印网

  【印联传媒网讯】《新闻周刊》自2012年12月31日宣布停刊再到2014年3月7日复刊后,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今年3月,“满血复活”的印刷版《新闻周刊》给业界带来无穷想象。不少业界人士将其卷土重来视为纸媒不可战胜的标志性事件。

 

 

  今年3月,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在停发印刷版、投身新媒体一年之后再次出现在了报摊上,“满血复活”的《新闻周刊》给业界带来无穷想象。对传统媒体而言,《新闻周刊》重归印刷版像是一针强心剂,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纸媒的一种胜利。

  作为与《时代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并肩的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新闻周刊》在2012年12月31日宣布停发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数字版刊物时,曾在业界引起一片唏嘘,有人认为“数字化不可阻挡,与其让别人革自己的命,不如自己主动求变”,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媒体的悲剧,或许正意味着一个全新阅读时代的开始”。

  因此,当《新闻周刊》回归印刷版的消息刚刚流出,传媒业就已经沸腾起来。不少业界人士将其卷土重来视为纸媒不可战胜的标志性事件。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微博上写道:“当今纸媒一片自己唱衰声,我却也未看到他们转型新媒体后真正靓丽、令人惊异的表现。美国《新闻周刊》去年决定不做纸媒了,今年又重新开始做,可见纸媒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在我看来,新媒体不过是抬高了对纸媒的要求,不仅逼迫纸媒必须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提供方,还逼迫纸媒须在立体传播中维系品牌。”很多网友赞同朱伟的观点,认为新媒体不过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真正的好媒体只会越来越“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鸿军更是看好期刊业的未来,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期刊不同于报纸,面对网络的冲击,它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尝试快餐没有错,放弃传统不明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打了个比方,认为新媒体有点像快餐店,而纸媒则像传统的餐厅饭店。“难道我们光吃快餐就不光顾传统的餐厅饭店了吗?关键是传统的餐厅饭店要做好自己的菜色,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唐钧说。

  名刊易主 新东家有新玩法

  就在业界欢呼声不断之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对新旧媒体的理解不该太过狭隘,作为一个个案,无须对《新闻周刊》的回归赋予太多意义,印刷版只是媒体输出内容的产品之一。《新闻周刊》的新东家、美国主营电子传媒的IBT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艾蒂安·乌扎克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IBT目前90%的收入来自网络广告,收购《新闻周刊》也是该公司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一步棋。

  在《新闻周刊》的老读者,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刘洪看来,《新闻周刊》最近几年的经历是一个“不断沉沦”的过程,“它换了一个又一个主人,却始终没有改变弃儿的身份”。

  回顾《新闻周刊》这几年走过的路,十分坎坷。2010年8月,美国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了负债4000万美元的《新闻周刊》;2010年年底,《新闻周刊》与哈曼控股的另一家新闻网站“野兽网站”合并;2011年哈曼去世,新掌舵人对《新闻周刊》赢利已完全失去信心,于是,从2013年开始,这份印刷了80年的世界第二大新闻周刊告别了油墨之香;2013年8月,《新闻周刊》被出售给主营电子传媒的美国IBT传媒集团,后者旗下拥有诸如《国际商务时报》《医疗日报》《拉丁时报》等多份网络报刊。

  令刘洪感到颇为奇怪的是,做纸媒的人似乎并不相信纸媒,反而是做新媒体的人显示出了传统的纸媒情结。正是在IBT传媒集团的掌舵下,《新闻周刊》要恢复印刷版,一份“百年”老刊得以重新回到原点,也许只是应了钱钟书的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同为传统媒体人出身的VIVA无线新媒体总裁王洁明与刘洪的观点相类似。在他看来,《新闻周刊》重新出印刷版很正常,不需要把《新闻周刊》的回归看做是纸媒战胜了新媒体。

  “其实纸媒转型与新媒体并不能完全画等号,理论上讲,纸媒与新媒体的基因就不一样。而且纸媒寻求转型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创业家》杂志就在向服务于创业者的俱乐部、平台转型。”王洁明还指出,业界以往对传统媒体的关注更多在于其社会价值,如果把媒体看做一个机构或公司,回到传媒业的商业属性,《新闻周刊》重回印刷版只是说明“它以前的方式不灵了,需要换个方法来赚钱而已,不需要过多纠结于纸媒和新媒体孰优孰劣。”

  正确卡位 纸刊仍有魅力

  朱鸿军认为,《新闻周刊》新东家打出印刷版这张牌,并非简单的杂志情结。在他看来,从新版《新闻周刊》的第一期可以看出其定位比以前更高端,原来比较“下里巴人”,现在更“阳春白雪”。

  朱鸿军认为,新刊封面故事《比特币背后的面孔》是相对专业、具有前瞻性的话题,对应的读者自然也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层次较高的特定群体。“如果要在网上看深度内容,就相当于在马路上读黑格尔,读者不会有那份心境,互联网不适合进行深度阅读,因此,在深度内容呈现上期刊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刘洪也提到,阅读的习惯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对很多年岁稍长者来说,他们可能也会在网络上浏览新闻,但还是更习惯于纸张阅读,因此传统媒体的市场容量仍是“不容低估的”。

  IBT传媒集团接管《新闻周刊》还不到1年时间,一切还没有定论,但至少它延续了该杂志80年的传统血脉。在刘洪看来,《新闻周刊》的反复“折腾”或许也说明进入到新阅读时代,互联网大潮已无法抵挡,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报刊要放弃印刷版,与此同时,像《新闻周刊》这样的名刊仍具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在微博上也提到,像《新闻周刊》这样的优秀媒体品牌,只要能突破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就会继续生存下去。朱鸿军则认为期刊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今后的期刊业更强调立足专业,以思想性和高品质内容取胜。

  “新技术带来的革命,将如大浪淘沙般使纸媒出现分化,大部分传统报刊将很难继续靠传统的方式生存,但对一些具有品牌优势,尤其是以内容取胜的媒体而言,印刷版未必就没有希望。”刘洪认为,对一些知名的传媒品牌而言,冬天虽然已经来临,但积极有效的应对,开辟新的市场,或许会很快迎来新的春天。

 

本文由印联传媒小新编辑整理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