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焦点关注

数码印刷的新蓝海:个性化出版物印刷

时间:2011-06-11 15:06:17来源:印联传媒

  6亿的Facebook用户、15%的广告开支用于网络媒体上,一个周末销售100万台iPad 2,一个季度售出1700万部iPhone。世界仿佛成了网络世界,并越来越向移动设备方向发展。对印刷来讲这是一个严峻的竞争环境。

  而在企业内部印刷业还面临着另外一个挑战。位于东莞市塘厦镇的佳富和印刷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东莞代工企业,工厂超过90%的印刷包装产品用于出口,据公司老板张春安介绍,公司相比金融危机前,员工数量已经从180人减少到80、90人,不是没有订单做,而是2010年以来,劳动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太猛,但客户却不同意涨价。没有议价权的他们只好放弃很多订单,目前工厂工人月均工资2000元,不少员工是采取计件方式给付薪酬。

  这是全球印刷行业所共同面对的两大挑战,在这种内忧外困中印刷企业该何去何从?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今天的印刷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创意,更有效率。通过无数的印后加工方式、气味、增强现实的元素、三维描绘、个性化、订制化,以及几乎无限的承印材料等等,印刷的效果仍是无可争议的。曼罗兰的曼仕龙博士认为:“印刷是传递信息、内容和情感体验的理想介质,这是任何其他媒介不可比拟且无法超越的。”

  这是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印刷所拥有的优势,与此同时同时数码印刷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印刷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在以前不管是汽车制造还是印刷、出版,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都是量产,然后再大量的销售,生产了很多产品放在仓库里,然后再慢慢卖。而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有订单再进行生产,根据不同订单实现个性化的生产。这一点也决定了印刷尤其是出版行业对数码印刷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迫,这是数码印刷在出版物印刷遇到新机遇。

  现在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数码印刷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化的直复营销,就是DM,但一定要加上个性化,因为现在直邮很多,对于许多人个性化直复营销也许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现在很多广告上面都有你的名字,但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直复营销,因为每个人拿到内容都是一样,只是名字、地址不一样。只有当我们每一位拿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名字、地址不一样,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展现出里面差异化的内容,这才是个性化的直邮。

  另外一个就是个性化的出版物印刷。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结合,笔者认为在未来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个性化的图书出版,读者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图书出版印刷。数字出版同传统出版结合,读者可以通过网上社区和社交网络更加直接地参与出版过程,贡献内容与创意,这必将重新诠释出版业。也必将为数码印刷带来新的“蓝海”。

  但是在中国现在还没有百分之百数码的出版,数码印刷在出版物市场的应用还微乎其微。对于中国数码印刷市场人们关注更多的局限于两个话题:1、数码印刷对传统印刷的冲击;2、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商的激烈竞争。我们很少去谈论这个市场的未来发展,中国数码印刷市场有多大?目前数码印刷企业更多的业务还是局限于账单打印等,但这是一个存量市场,实际上国内许多数码印刷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低。而在国外,数码印刷更多的市场是在个性化图书出版。

  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于4月20日在上海盛隆印务公司举办数字印刷企业及软件供应商老总参加的厂长沙龙,共同探讨数字印刷行业的发展问题。会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复制处处长周建平用统计数据说明了上海数字印刷业的发展现状。据介绍,在2010年上海市586亿元的印刷产值中,真正用数字印刷设备完成的产值仅有6亿元,为市场总量的1%,贡献率还很小。他认为,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必然趋势,压力会越来越大,转变思路,主动与服务业接轨是企业发展的自我需要。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印刷行业著名专家潘晓东先生,他呼吁印刷企业应多多关注数码印刷在个性化出版物方面的应用。“我想问我们数码印刷企业的增长点在哪儿,我感觉国内的数码印刷企业还没有介入到图书个性化印刷这个更大的市场。”他指出,“出版社有点走偏位了,他不是在搞内容产业,而是去搞自己的终端运营,其实这些不是内容供应商应该从事的范围,他应该是和渠道供应商联手去获取自己的利益,现在的内容供应商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是以前在干什么现在还在干什么,没有真正的跳出这个范畴,所以我感觉数码印刷市场真正的扩容还需要一个过程。” 以美国市场为例,内容和渠道做的非常好,渠道非常畅通不存在各种版权问题,再一个就是图书的定价相对而言是比较合理的,而国内的书价比较高。潘老师认为,现在还有一个牵制个性化图书出版市场发展的因素,数字印刷的单价比较高,和传统印刷相比,每印张价格比企业收入要高。

  出版物印刷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一方面需要政府协调好内容供应商和渠道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另一方面虽然目前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明确,制约了它的快速发展,但是对于印刷企业而言如果总是等待一切都已经足够明朗、清晰之后再有所动作毫无疑问也必将错失最好的机遇。

印联传媒转自中喷网

2.0商品目目录册销售系统
本站声明:本网站除标注来源【印联传媒】之外,其余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编辑部联系电话:0755-8268 2722。
智慧云码
关注印联传媒